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高考 2024年新高考1卷作文评析 6篇优秀范文

【原题呈现】

2024年课课标ⅰ卷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题目评析】

一段试题详解

材料有两句话,前一句提供时代背景与写作背景,指出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带来的便捷性。后一句抛出问题,给出了本题的两个关键词——“答案”与“问题”,并引发考生的联想与思考,使试题具有弹性与开放性。

《现代汉语词典》对“答案”的解释:对问题所做的解答。

而“问题”做名词时主要有四个义项:①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如:考试有5个问题;②须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如:思想有问题;③关键,重要之点,如:重要的问题在于学习。④事故或麻烦,如:那部车床又出问题了。

一点疑问:“越来越多的问题”与“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的两个“问题”,是否意思相同?作文题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

我想,以上①②④义项放到原题都可以成立,若有“偷换”,或也是命题者有意为之。如果考生能识破“问题”的不同意蕴(我们要解答的“题目”“疑难”会变少吗;我们会不会遇到新的“矛盾”,惹上更多的“麻烦”),由此衍生出多个思考角度,不失为思维能力的体现。

先来直面材料提出的问题:“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多”了。

一方面,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越来越强,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不满足,由此带来的“问题”必然越来越多。

正如哲学家的经典比喻: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毕竟,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人类的起源至今仍有不同答案,地球可能只是洪荒宇宙的一粒沙、一粒尘,而多元价值观的分歧、碰撞,造就了世界最深的鸿沟。

一方面,我们的“矛盾”“疑难”“麻烦”会越来越多。比如:知识产权保护、数据隐私泄露、高科技诈骗、创新能力萎缩、人文精神缺失、冲击伦理道德、大幅增加失业率、传播虚假信息、煽动极端化情绪等等。

当然也可以回答“少”了。

不是吗?很多问题包括疑难被轻松解决。生产方式改进,工作效率提高,人力资源节省,生活富足舒适,足不出户连天下,各类疑难一点通……

而且,这只是ai时代之冰山一角,事实上普通人对ai知之甚少,它到底具备多大的潜能,将如何颠覆人类预设的未来,尚未可知。

由此推论出,我们不必谈ai色变,论调悲观,只有接纳、拥抱、融入ai时代,做它的主人乃至缔造者,最起码不做奴从不被踢出局,除此别无他途。

换一个思考维度:我们获取答案越来越简易,面临“问题”越来越少,就一定是好事吗?当然未必。我们不能形成技术依赖,不能失去了提问能力、质疑精神、批判意识,要警惕思维诱导、防止ai反奴为主、提高甄别能力、捍卫发问权利。从这个角度,可分析“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的得与失、利与弊、喜与忧。

当然还可以从“问题”的“多”与“少”,反溯“答案”质量的“精”与“粗”,继而谈人类的“取”与“舍”。如同精神导师、成功鸡汤,充斥我们的世界,ai们也在争做当代诸葛亮,其“答案”也是参差不齐。如果我们失去人的主体性,躺平为扶不起的阿斗,无脑盲从答案,形成路径依赖,我们将无法奔赴更远的星辰大海,而可能被囚禁在信息茧房,或一头栽倒在思维阴沟。

三点作文启示

启示一:高考作文题回归极简时代。

新闻界行话“字越少事越大”,正在被高考作文命题者借鉴为经验。

前几年,高考作文题字数都偏多。比如,2022年全国乙卷“跨越,再跨越”的材料约460字,2022年全国甲卷“沁芳”材料约260字,2022年全国新高考ⅱ卷“选择·创造·未来”材料约287字,其它250~350字的比比皆是。

材料繁复的题目有个天然缺陷,就是言多必“实”。命题者把话说得太明,指向太实,哪怕是“学渣”,都能依葫芦画瓢,或者扩写下材料,轻松搞定800字。

到了2023年,材料表述明显趋简。全国甲卷“技术·时间·仆人”作文材料为32字,新高考ⅰ卷“好故事有力量”约68字。

到了2024年,继续保持这种风格。新高考ⅰ卷作文题材料为48字,新高考ii卷材料约115字,全国甲卷材料为53字。材料字数越少,可能思维空间越大,命题越简洁,可能意蕴越丰富。有思维能力、善于表达的考生,能发现几十个字背后别有洞天,而思想贫瘠、语言枯竭的考生,可能望之犯怵,落笔无言。

当然,“极简作文题”也不是新鲜事。早在2010年,湖南卷就命制了堪称史上最短的作文题——请以“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题目及要求一共27个字。早有早的好,晚有晚的好,早有早的不好,晚有晚的不好,各持己见,鼓励真实表达,当年涌现了大批文字、情感俱佳的优作。

启示二:不押题,可能是造福考生。

“我又押中了!”高考作文题揭晓,听取“鸭”声一片,是每年的特殊风景。尤其是今年,多家央媒也在宣示。

可以说都押中了,可以说谁都没押中。当人人都能押中时,不押题,可能是在造福考生。

高考作文备考肯定要训练各个角度、各种题型。这届高三前一天,我在班上发了最后一张作文资料,里面有个专题就是“ai时代”。考前两天,我在黑板上写了“ai如潮水,未来已来”的题解与写作思路。但我为那些死记硬背的学生隐隐担忧。我对他们说,不要相信押题,一定要认真甄别,材料的细致之别,可能导致写作方向大相径庭。更不要背诵雷同范文,彼此一旦撞车,后果很惨烈。

很多学校都训练过有关“人工智能”“ai时代”的作文题,储备过相关素材。湘语文也推送了n次相关作文资料——《2024届t8联考二:ai高一尺,人高一丈(ai作文与考生佳作)》《2024届高三江西南昌9月联考:一篇佳作,一篇ai作文》。

看了很多“押中”的作文题,我还是觉得《2024届t8联考二作文题》的内核最为接近,我们简析过ai作文与考生佳作的区别:

ai作文审题准确,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行文理性,但在文采修饰上乏善可陈,也缺乏情感的投入,更像是一个老干部在做报告,讲了一大堆“正确的废话”,打46-48为宜。如果是考场作文,根据卷面书可高低几分。假如书写美观,50以上也可以打,书写一般就是43-45。也就证明了这道作文题的核心观点,ai写作无法取代人的有创意、有情感、有个性的写作。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到,ai写作少有文学化表达,少有优美的修辞,几乎没有反问句和感叹句,它只会循规蹈矩地转述组合现存文本。而人的作文,情感更丰富,文采有修饰,句式颇灵活。

启示三:ai作文对作文教学的冲击。

当下中国,若论受众之多,很难有超过高考作文题的。今年作文题为ai软件做了一次极好的宣传。

短短三秒,就能完成作文,就能拿到45到48,卷面好,甚至可以拿50多分,让人惊呼:一个作文时代结束了。

不难想象,早就被踢出在bat阵营、每况愈下的百度,可能凭借“文心一言”“萝卜快跑”等项目,实现一次咸鱼翻身的回归。

不难想象,会有多少年轻的学子,面临数理化学业重荷,他们会偷偷下载某个ai写作软件,轻松应对老师平时布置的作文训练,包括考场上任何一道作文题。

作为语文老师,教学生套用结构模板、背记作文素材,仍有一定市场,但其功效无疑将大打折扣。尤其是那种动辄“划……之桨,扬……之帆,掌……之舵”的排比段结构,会慢慢成为过街老鼠。

当然,无论是教学还是写文章,我们始终认为,人的同理心、悲悯心、思维力、共情力、独特性、创造性,仍是万物灵长的独门秘籍。那些有理念有情怀的老师,那些有阅读积淀、思考能力的学生,又岂是ai能取代的?

就好比我们写文章,有的话题明明用ai几秒成文,但宁可一字一字地敲,不因为自己水平更高,而因为亲手写的文字,带着“人”的性灵、“心”的热度、“情”的暖流。

【优秀范文】

01博学慎思 方能问道致远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得到了普及应用,从娱乐、出行到支付手段,人工智能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我们似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解决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这是否真的意味着我们面临的问题在减少?答案是不会减少!人工智能只是一个工具,任何一种工具的使用,都会伴随着新的问题产生,人工智能带来的新问题层出不穷。面对新局面,我们需博学,需慎思,方能问道致远。

我们要积极拥抱新科技,博学之。“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主动权”。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大数据算法会对经济发展、社会秩序、国家治理、人民生活都将产生重大影响。“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等的发展不断提升了公共服务质量;教育、就业、医药卫生、住房等领域大数据普及应用,弥补了民生短板;加强精准扶贫、生态环境领域的大数据运用,为建设美丽中国助力。

作为推动时代前行的重要动力,人工智能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因此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学习人工智能、用人工智能快速解决问题必将成为每个人的必修课。

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问题,慎思之。“科技的发展就像一把双刃剑,既可能给人类带来福祉,也可能带来灾难。”随着智能科技的发展,新挑战不断涌现,会引发更多新的问题。比如在人工智能领域本身,如何确保其安全性、伦理道德等问题就成为了新的关注点,人们对新问题的思考促使大家重新审视人工智能。

多年前,度娘的出现,曾引发大家的热议,多年过去了,大家越来越发觉百度根本不能满足大家的需求。便捷的答案获取会激发了人们更深层次的求知欲,促使我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答案,而是追寻更深层次的原理。人工智能不仅没有减少问题,反而会让我们提出更多、更复杂的问题。只有理性看待人工智能的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避免其带来的风险和问题。面对人工智能,我们要谨慎思考,该如何使用,用在哪里。

树立问题意识,方能问道致远。帕斯卡尔说:“人是能思想的苇草”,因为人有思想,所以就产生了问题。纵观当下,不少人被人工智能裹挟,以为一部手机可以解决所有问题,过度依赖人工智能会让我们丧失思考能力。

我们应该抛弃“靠人工智能解决问题”的舒适圈,冲破“没有问题”的思想壁垒,积极思考问题,主动拓展视野,树立问题意识,有问道致远的思想。也许我们无法像梁漱溟先生那样问出:“这个世界会好吗”的哲学问题,但我们也可以在自我的思考中不断反省,寻找人类发展的新方向。

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人们无法回避也无法抗拒。人工智能不是问题的终结者,而是开启新问题的钥匙。新时代青年应该以开放的心态迎接它,以审慎的态度应对它。同时,我们要强化内心的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这才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

我们只有在智能时代中不忘初心,持续探索,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强问题意识,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02从问号到叹号

科技迭代,未来已来。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学习、生活方式。我们每天指尖在屏幕上滑动的距离,可能长过双脚走过的步数。

你看,chatgpt 横空出世,思维敏捷,对答如流,替人捉刀;百度“文心一言”等接踵而至,有问必答,无所不能……遇事不决问百度,万事万物皆可ai……只需手指轻轻一点,便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于是很多人认为,人工智能时代,问题越来越少,甚至没有问题。

果真如此吗?人工智能纵然再有能耐,但始终是缺乏温度的机器、钢铁和元件,而智慧、思想、情怀,来自生命与人生,成于体验、学习、思考、创造。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小小的芯片,存储了海量信息,对答如流,令古往今来的博学大儒也难以望其项背,但人工智能能够回答的问题,多为前人已有的知识,多为常识,不啻“巨大的硬盘”和海量信息的图书馆,无法获取新知,与思考、探索、发现无缘。

可怕的不是机器像人一样思考,而是人像机器一样思考。很难想象,身处日新月异的时代,问题越来越少,甚至没有问题,该是怎样可怕的光景?智能算法会控制你还是解放你?

对这些时代之问,我们在乐观以待的同时,也应秉烛忧思。倘若孩子们,不再有“十万个为什么”,不再有异想天开的甚至脑洞大开的问题,不仅伟大的孩提王国正在沦陷,而且想象力、创造力也正在泯灭。

倘若新时代的文人学者们,不再有“彼苍者天,曷其有极”的仰头长问,不再有“横渠四句”那样的灵魂拷问,不再有“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的终极追问,而是从互联网中寻章摘句、复制粘贴,或以ai代写论文,又怎能砥砺才干,经国济世?

因此,生活中、学习中,我们当庆幸无尽、无数的问题缠绕、困扰你。问题使你在愤悱之中,寂然凝虑,沉潜思考,求知日新,博学多才。科技进步、人类社会发展亦然:正是人们对浩瀚苍穹的叩问,才有了“羲和”“祝融”等洋溢中国式浪漫的大国重器;正是因为对“觅渡觅渡渡何处”的历史之问,才有南湖烟雨中的小船,井冈山的星火,和春天里的故事;正是因为“泱泱华夏,何以中华”的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才有前无古人的中国式现代化……而这些,都是互联网、人工智能无法回答的。

只有用如炬的目光、精思的大脑、笃行的脚步,才能回答。人类前行的历程,就是从问号到惊叹号的过程。无数问题,寄寓着憧憬,承载着梦想,启迪召唤着人们格物致知,穷原究理,将一个个问号变成一个个圆满的句号,乃至惊叹号。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没有问题,就没有求知欲,学习力、思考力就会钝化乃至丧失。当做乐学善思者,对问题好之乐之,不断精进自我。

不管人工智能的答案如何丰富,都永葆有可贵的好奇心,以问题驱动思考,才能佩戴“人”的勋章,不沦为“物”的仆从,才能解决一个个历史之问、时代之问、未来之问。

03凝视群山 天问恒在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屈原以一篇《天问》,开启了对自然界和宇宙万物奥秘的探索之门。

问题即探索,人类源远流长,探索永不止歇。因此,关于人类会不会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问题越来越少的问题,从来就不是问题。这就像潮汐涨落,月亮盈亏,群山无言凝视,天问恒久长存。

当谷歌的搜索引擎上,一个词条能蹦出成百上千个答案;当输入一个病症特征,网页上弹出各种回复,告知疾病原理及治疗方案;当高德地图指示“前方有急刹,请降速行驶”……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似乎被卷入了一个无需用脑只需服从指令的怠惰旋涡。对于人工智能的依赖使越来越多的人被动思考,失去了对未知探索的激情,只能在各种指令中“唯命是从”。

然而,问题真的会在ai技术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少吗?关于科技,关于人文,关于艺术,关于情感,关于一切精密仪器无法测量的事物,让我们向几千年前歪歪扭扭的足迹漫溯,追问“问题”的来路,探寻“问题”的去向。

东方的老子关于宇宙来处“无中生有”的追问,西方的霍金用宇宙大爆炸回答;张衡在夏日夜空数星星仰头向天的追问,在地心找到答案;达·芬奇对油画透视三维原理的追问,在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中找到答案;瓦特对于蒸汽冲动壶盖的追问,开启了整个工业革命时代;弗洛伊德与荣格关于梦和人格的追问,在对潜意识的追溯中找到答案……纵观横视,人类史就是一部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历史。无数问题纷至沓来,直抵事物核心本质,这才有了各行各业的人们上下求索的身影。

无论时代发展快慢,有人的地方,从未缺少过问题,是问题推动了发展。人工智能发展得再高级,它能解决的,也永远只能是人类认知范围内已经设定的最高级别的问题,也仅能得到最强的综合答案而已。它又如何面对毫无规律地变化着的情感?如何处理审美的主观性带来的千差万别?

更何况,未知永远横在我们前面。火解决吃生食的诸多问题,却引发了族长之争;氏族社会解决单个个体所受威胁,而扩张又迫在眉睫……一个问题的解决,总是伴随着另一个新问题的出现,如同一个浪潮推动一个浪潮。

时间永久流逝,问题恒久长存。互联网又如何?ai又如何?人类注定与问题共存,也注定在解决问题的行程里不断前进、不断创造、不断创新。且看群山环绕,翠色如流,人与自然从未分割。面对高科技下可能产生的怠惰惫懒,“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04“人工”之举不辍 “自我”之心不息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覆盖世界每一个角落;而人工智能的兴起,更是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冲刷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遇事不决问搜索”,人人皆知,且时时为之。这是否就意味着我们的问题越来越少,自我智能的思维就可以停止呢?

我认为,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应用,非但没有减少我们的疑问,反而如同催化剂一般,激发了人类探索未知的无限热情,使问题范围更加宽广,层次更加深入。

人工智能,为我们揭示更多未知的领域。其每一次革新都是对未知世界的勇敢开拓,例如我们每天都耳熟能详的“你好,小迪,请导航到……”让“路痴”开车也不会轻易迷路;“小杜,小杜,请……”成了很多小朋友无聊时的玩伴。

可见,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出现让我们体验了生活当中诸多便利与美好,而这种随处可见的“便利与美好”却是过去需要花很长时间和精力才探索得来的。由此,互联网与人工智能也触及了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领域,而正是这每一次触碰,才会激发出更多的问题与思考,这些问题不仅仅有“是什么”,还有“为什么和怎么办”。

“人工智能”之举不辍,人类“自我智能”之心应当不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工智能”的初衷是为了人类更智能,而不是人类更“无能”。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为人类“赋能”,让人类得到极大的解放,它不仅可以执行简单的机械性工作,更让我们从繁重的低端劳动中解放出来。

但这是为让人类更加智能地工作,绝非为了玩游戏、刷抖音至凌晨五点。万事皆有度,如果养毫无节制,不提升自我,一味满足于简单无脑的行为与工作,我们将到达“无能“之地。“人工智能”,是想让其为人类“赋能”,决非“无能”。

“问”无边界,应独立思考,深度探究。在海量信息面前,我们绝不应只满足于简单记忆和重复已知,而应更加注重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此要求我们做到:问题不再被看作是需要克服的障碍,而是通往新知的桥梁。我们要学会如何在众多答案中筛选、评估,如何在复杂的数据中寻找规律,如何从不同角度审视同一问题,进而提出更加深刻、独到的见解。

然而,智能社会的发展引发了社会结构与伦理道德的深刻变革。如人工智能的伦理冲击、网络安全的挑战、个人隐私的保护……这些新兴议题,不仅考验着人工智能的边界,更拷问着人性的底线与社会的智慧。它们的存在,提醒我们在享受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不断审视和反思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而这些问题的出现,也绝非是“遇事不决问搜索”能解决的,类似这种深层次的问题是无法直接通过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找到答案的,更是我们始料未及的。因此,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应用,非但没有让我们的世界变得单调统一,反而使之更加丰富多彩。我们的问题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更加多元和深刻。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应用,我们应当拥抱智能,而不迷信智能;我们应当珍惜每一个获得的轻易,而不是安图安逸;我们应当珍视由此引发的新问题,走向新的开拓领域。正是这些问题,引领着我们不断前行,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车轮不断向前。

“人工智能”之举不辍 ,“自我智能”之心不息。

05智解千万语 此问要躬行

习惯了搜索可得的答案,你是否还会为破解一道难题而感到满意雀跃?享受了足不出户游世界的便捷,你是否还能为亲赏山涧清泉而觉舒爽怡然?

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我们,似乎躺在唾手可得的“答案之书”上,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疑问比任何一代少,智能助手看似解决了大多数问题,但人工智能终非我也,内心油然生发的疑问,才是我们与世界的真切碰撞。智解千万语,此问要躬行。

学问无遗力,躬行当为先,识见次之。信息时代的答案给了万千参考,但绝不会代替思考。

人工智能成为当代“解语花”,本质上就是一种人类已知探索的总和整理,它并不创造,只是在可知范围内生成。立在智慧宝库上的可知,并不代替思考。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千个人工智能机器却只按照一种既定思维模式运行。

从这个角度去看,人类的思考、问题从不会因为任何技术的进步而减少。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曾有言,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他说,即使面对宇宙的毁灭,人类依然能够保持其高贵性,因为人类知道自己的存在是有限的,而宇宙对此却一无所知。

问题的思考成就了人类智慧之美,也推动着人工智能的进步。立在信息涌泉边的我们,有了更多的参考,需要做一个借力攻关的思考者,才能无愧于前辈巨人创造的“智能臂膀”。

鲲鹏同“风”起,扶摇九万里。智能便捷的世界里,答案正如“好风”,是问题孵化的保温箱。

答案之于问题并非终点,而是新问题的起点。互联网的便捷,人工智能的智慧,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知识宝藏也是无穷的问题宝库。

因为互联网,旁听了戴建业老师的诗词课,更想了解生动的大学课堂,产生问题,奋进学习。因为人工智能,杭州医生通过5g超远程机器人为新疆患者做肝胆手术,于是催生问题,我们该如何进一步推广和保障?

问题和答案相互转化,从未割裂。企业家马斯克致力推动的太空探索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恰是源于当前地球资源可知答案的追问。就像苏格拉底说的:“我拥有的知识越多,我越觉得自己无知。”人类发问的姿态始终昂立,这是我们赓续前行的深刻印记。

新时期的我们,浸润在互联网的新奇和信息爆炸的冲击里,要冲破技术藩篱,因为,我们既是发问者,更是解答人,时代会给我们新的追问,我们更需要有更加清醒的辨析和思考,更要明白的是:智能机器的答案固然精准迅速,却缺少个体体察的温度的独到。尽信“书”不如无“书”,时代递给了我们一本智能之书,我们开卷覃思,要把自己的答卷书写好,再将更多的思考交给下一代。

阅尽千帆皆不是,就此潮头勇追寻。落笔至此,耳畔仿佛想起屈子《天问》的沉吟“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楚音悠然,今我传斯,让我们做个好问青年,乘智能春风,书时代之问!

06扬问题之帆 破万里巨浪

战国时期,屈原曾立在楚地的星空之下,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九州安错?川谷何洿?……何亲就上帝罚,殷之命以不救?”

这些问题,或追问天道,或探究地理,或质疑历史。千百年来,以张衡、郦道元、赵翼为代表的学者孜孜矻矻,皓首穷经,试图给出相应的回答。

诚然,受限于时代视野和技术水准,他们给出的回答,并不算完美。纵然如此,在一问一答间,思维的泉水源源流淌,智慧的火花熊熊燃烧。于是,学问得以进步,眼界得以开阔,而社会之船也随之离开白雾茫茫的水域,向着能见度越来越好的水域驶去。

及至近现代,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解开了不少“天问”;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给很多地理问题带来了答案;李约瑟的研究成果,让不少历史谜团得以揭晓。至此,我们似乎有勇气说一句:问题,越来越少了!

然而,源自汨罗江上的冰凉清风,可以浇灭狂妄自大,带来人间清醒。是的,科学进步、视野提升,能解决不少古人的问题,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当下的问题也能很快得到答案。但是,它们一方面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也会带来新的问题。譬如,韦伯望远镜的升空,让宇宙早期有无黑洞的争议落下帷幕,又带来早期黑洞如何形成的疑问。又譬如,以sora为代表的人工智能解决了视频难制作的问题,又让ai造假的新现象浮现水面。就像新笋干会套在旧笋壳上,新的问题,也会建立在旧问题被解决的基础之上。

有人对此颇为悲观,认为这样一来,问题会像天上的星空,永无边界。我对此却充满乐观,正是因为问题无界,答案也才会没有极致。纵观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一个问题与答案交织的过程。

在此期间,正确会与错误对抗,真理常跟谬论交锋,而且,前者并不是总占上风,有时候会处于弱势位置。但只要秉持宽容与理性,鼓励思辨,包容争鸣,事实会越说越清,真理将越辩越明。随着时间流逝,正确的答案终将被人接受,而此后带来的新问题,也将鼓励人们争做吃螃蟹的勇士,继续往前探究。人类社会由此在曲折中前进,以螺旋状方式上升。从原虫到人类,从野蛮到文明,就因为没有一刻不在思辨——从一个问题到一个答案,再到新的问题和答案,这不是简单的轮回,而是螺旋状飞跃!

当然,这个过程并非轻而易举,需要我们驰而不息,不断努力。心怀疑问,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找到答案,还应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如此,才能用好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等先进工具,假舆马而致千里,借舟楫而绝江河。

古人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之伟大,既在于他曾回答前人的问题,也在于他向后人提出了更多问题。

在不断问答间,至圣先师得以垂范千古。我辈青年虽非圣人,亦应扬问答之帆,破万里巨浪。如此,将走过荒沙大漠,走向星辰大海!

网站地图